?這些年不為人知的心電遠程監護儀發展史
科普 | 心電遠程監護儀是如何發展的?
導語 : 工業時代初期,制造業為王,制造商生產什么,人們就用什么。而發展 到工業4.0時代,在個性化智能產品的需求驅使下,以物聯網 、大數據等一大批新技術的支撐下,用戶 體驗才是產品的靈魂,個性化、差異化逐漸成為主流, 制造業逐漸退出 主宰產品的舞臺。值得一提的是,工業 4.0是用戶為王的時代。時代符號的變遷之下, 心電遠程監護儀的發展進程呈現出 驚人的成績 !
歷史上第一個心電遠程監護儀的雛形,需要追溯到上世紀 初的1903年,有著“ 心電圖 之父”的荷蘭教授Einthoven通過 1500米的電纜線,記錄下了第一份完整的人體心電圖 。 Einthoven教授的這個舉動為人們開啟 了心電遠程監護儀的大門!
在我國 ,心電監護儀的應用始于1928年, 數十年 間,心血管疾病的大肆蔓延, 令 心電采集和檢測技術迅猛發展,如今,這個技術成為臨床最 重要的常規檢查之一 。遠程通信技術、全息影像技術、新電子技術和 網絡技術借助物聯網平臺,讓遠程醫療走入人們的生活,心電遠程監護儀 作為 重要的一員,自然獲得了十分廣泛 的應用。
通過回顧心電遠程監護儀的發展史 ,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:
新手級階段:由美國Cardguard為 代表的公司,打造出基于電話傳輸的心臟遠程監護產品。
產品背景: 20世紀60~80 年代,基于電話傳輸的心電監護技術(TTM)得到應用和普及,并取得了不錯的市場 。 TTM技術的原理是將實時采集的心電信息轉變為聲音,通過電話傳至醫院接收機,再將聲音諧調為心電信號,用心電圖機描記,醫生通過電話給予患者診斷和治療。
入門級階段:由我國 的珠海中立為代表的公司,基于無線尋呼技術打造的心臟遠程監護產品 。
產品背景:20世紀80~90年代,我國科學家發明了基于無線尋呼技術的“心臟 BB機”,患者在感覺不適時,手動觸發BB機采集裝置,然后將BB 機扣在電話上傳輸心電信號。
熟練 級階段: 由美國CardioNet 公司、德國 Vitaphone公司開發的基于手機通訊傳輸的心臟遠程監護產品
產品背景:20世紀90年代,隨著無線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,心電遠程傳輸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,本世紀初, “一體式”心臟手機出現,將心電采集處理單元和發射裝置融合于一部特制的手機內,通過手持方式,使手機底部電極接觸胸壁形成回路來采集心電信號,然后通過移動通訊網絡將心電信息發送至數據處理中心。
專家 級階段:以國內朗銳慧康 公司為 代表開發的基于基帶處理器的無線遠程實時監護系統
產品背景:近年來,我國心電遠程監護技術的研究取得了革命性突破。 國內朗銳慧康科技(深圳)有限公司實現了監護 儀系統的定制開發,安全性和可靠性極高, 并具有精準檢測、觸屏操控,除了測量和監護生理參數外,還能監護和處理用藥及手術前后的狀況 。 靈活的定制系統,能夠滿足各類客戶的需求!
朗銳慧康(m.288388.com.cn),致力于提供實用的健康終端產品及技術方案,圍繞“ 物聯網 +云健康”,打造醫療、健康、服務一體化數據平臺。
熱門資訊
- 2019年中國智慧醫療行業發展趨勢預測
- 可穿戴醫療設備助力智慧醫療高速發展
- 互聯網+醫療,讓就醫更智能。
- 火熱的AI+醫療背后,企業如何盈利?
- “互聯網+醫療”版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怎么...
- 可穿戴醫療設備在智能醫療領域發展前景巨大...
- 健康一體機,更好的服務于百姓。
- 智能可穿戴設備助力老年健康市場。
- 讓問題疫苗無所遁形 區塊鏈在醫藥追溯領域...
- 大數據對于傳統醫療模式的轉型升級
- 未來高端醫療器械將占據主要市場份額
- 中美貿易爭端再起 醫療器械行業影響分析
- 國內遠程醫療市場快速增長
- 當醫療遇上人工智能的無線想象
- 分級診療政策強力推動 醫療器械POCT高速發...
- 未來人工智能對中醫的發展影響
- 數據挖掘在醫學大數據研究中的應用
- 人工智能的興起為醫療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
- 縣域醫療崛起 建設獨立檢驗中心成為硬指標
- 人工智能和醫療的深度集合下的新趨勢